分类: 文娱人物志 |
事件回放: 江苏优漫卡通卫视《我爱饭米粒》节目中,设定情景剧,将一名女童扮演成派出所民警,安排成年演员出现在女童值班的派出所,考验孩子的临场反应。节目录制过程当中,由于恐惧或其他原因,女童竟在现场数次失控大哭,以稚童本能应对各种状况,呈现出人意料的笑果。
这段节目视频在微博迅速流传开来,而小女警的扮演者丁莎莎被广大网友取名“失控姐”,在内地、香港、台湾、北美等地一跃成为新一代网络小红人。
很快地,关于失控姐上节目的频频“失控”现象,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有观众指出,丁莎莎在各大卫视的节目当中的失控模式几近一致,像是按照剧本预先排演好的戏码;也有网友力挺丁莎莎的单纯可爱和不按常理出牌,“连哭都哭得这么有思路,这个孩子不简单”表达了众多粉丝的喜爱之情。
不管是打满问号的“操控说”还是附加着惊叹号的“失控说”,都已不能改变百万网友力挺的现实:失控姐的确火了!失控姐用几次大哭走到了舆论的风口,她借着自己真挚自然的眼泪踏上综艺舞台。各大卫视只要请来失控姐闹一场,不管她扮演空姐还是售货员,收视率就会节节高升。
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丁莎莎四岁走红的传奇经历在她日后的生涯,定会造成或推进或踟蹰的影响。不管这眼泪的好与坏,对于丁莎莎来说,“失控”足以成为她这一生的关键词之一。
客观上分析,丁莎莎走红的记忆在她四岁就开始了,这仍是大脑意识的懵懂阶段。频繁地上节目、频繁发生失控,究竟会不会对她今后的发展造成困扰呢?还是回到“操控”和“失控”这两个话题上来讨论。
可以说,对于媒体和公众,丁莎莎是依存眼泪而保持关注度的。
若这眼泪是造假,那么丁莎莎日后可能会对造假而得名的捷径走得乐此不疲——“只要伪装就能收获”的概念,一旦在她的价值观中成为一种习惯,那么她的价值观将会出现严重偏差:因为她会误以为人们喜爱的都是她故作癫狂的状态,那么这种状态将长期占据着她存在的主要表现形式。久而久之,孩子内心真正的欲求和价值判断被习惯性掩藏,莎莎长大后将会要么谎话连篇,要么强迫不已,要么分裂成性,最终会偏离了正常意义上的思维轨道。
但假使一切都不如我们想象当中的这样糟糕,即每次莎莎在镜头当中的“失控”都是真情流露,我们大可放心很多。可是,在娱乐消费之后,孩子的后期心理建设仍需完善:乍看莎莎,有着超乎四岁小孩的早熟,在这样的情况下,反复用放大孩子喜怒来刺激她的行为,会加重00后一代人承受能力的脆弱程度。孩子在娇生惯养的家庭环境中,提早对花花世界获得认知,一方面对于社会危险性的防范有所松懈,另一方面也会习惯性用“失控”这类方式逃避培养勇气的可能。
四岁的孩子若被短期利益唆使着反复“失控”,那也将在她未来的人生中埋下隐忧。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主要集中在四岁到十二岁之间,这是一个人性格和行为模式定型的黄金时期,若是纵容孩子的任性或者妥协,将会导致她成年之后的人格也非常偏激和趋于幼稚。我们谁都不愿看到长大后的丁莎莎习惯性地放大恐惧或者用爆发表达抵抗,所以,请大家赶快停止对一个孩子健康童年的掠夺!
可能有人会说,四岁的孩子不会记住这么多,或许过一段时间她就会回到平静的生活,现在的争议或者围观将被逐渐淡忘,那么我们也不能忽略在娱乐当中的道德缺失。
从媒介的伦理层面来考虑,对个体的剖析应建立在尊重他人隐私的前提之下。试想,一个年仅四岁的女孩轮番被媒体请到舞台中央上演失控的桥段,不管当事人主观上是否接受这一切,频繁的失控都是违背人之本能意愿的。
心理上的阴影暂时抛开,莎莎在节目中情急之下所说的话多少泄露了她的内心世界、生活、以及潜意识的个人秘密。这些隐私一旦在日后公开,将会对莎莎的自我世界造成打扰和伤害,并且,多次的失控片段,若日后反复在她面前播出,也将对成长当中的独立性破坏到最大化。
偶然的失控被发掘成笑料,是技术的进步;人为的制造失控的可能,是伦理的倒退。尊重,哪怕是自我意识尚未明确的女童,也值得我们这些成年人将心比心地捍卫其人格。
可能还有人说,莎莎天生就有表演欲和天分,日后大可将其培养成为童星、走上演艺之路,所以现在的一切“失控”场景都是她未来表演事业的练兵场。那请注意,四岁的女童在对“表演”一词的界定尚未成形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尊重她的选择、至少给孩子一段幸福的童年?
一览无余的曝光,引来的围观会让孩子错觉这就是表演。表演有自己的领域和结构,并非突发性的灵感和一成不变的环节安排,若提前对孩子进行表演方面的议程设置,将提前将她带入成人世界,循规蹈矩接受间接经验的熏陶进而指导实践,这样做是否也扼杀了莎莎对事物的好奇心和主动性呢?
据悉,莎莎目前是优漫卡通卫视的签约小演员,频道编导雷先生是她的经纪人。虽然雷先生澄清:“莎莎在生活中就是这样的本色表达,她对生活中大人说话的“模仿”也因长期跟家里的老人住在一起。”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么多优厚的先决条件,就笃定表演将成为最适合莎莎的工作。
即使走上了童星之路,繁琐的通告也将耽误孩子玩耍和学习的时间,她们被迫每天说不符合自己年龄的话,或者接受本身不情愿的演出任务。走在路上会被人围观,用模式化的套路配合拍摄和发表微博,那么烧掉青春之后孩子们留下的,将会是大片大片天性的空白,以及斑斑难以自持的虚荣。
若每个人在笑过之后,都能设身处地的将莎莎当成自家孩子看待,那么,会不会收起过多的评论和渲染,还“失控姐”一片任由她自己涂抹的天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