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文化春节民宿 |
分类: 青春乐章 |
文 | 乐一狸
年年岁岁花相似,又到一年春节时。
无论时光飞逝,生肖轮转,总有一个瞬间,温暖生命中万象更新的季节。
一个物件、一张照片、一段故事,都是辞旧迎新的抒情诗,而传统根植在文化基因中,跟随年轮循环了一代又一代。
最终,年俗传承到今日,成为人们心中的集体无意识,每到农历春节,定时唤醒。
在与时俱进的新环境中,传统总被不断修正,超脱旧生活与旧秩序,进化成时代的经典背景,成为某种共生记忆的连结。
现在解锁,春节假期值得打卡的那些“新年俗”!

==(除夕)==
电子烟花亦“赛高”
1月31日是农历除夕,传说古代有一种怪兽叫“夕”,农历年最后一天会进村伤人。
当夜,人们会在零点钟声敲响时,燃放烟花爆竹吓跑“夕”,因而这一夜被称为“除夕”夜。
如今,放炮放花不再是人们庆贺农历新年的主流方式。各地相继出台措施,限制或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提倡使用新型电子烟花。
电子烟花既保留了节日气氛,又有效杜绝了各种隐患,减少空气污染,成为过年新“神器”。

==(大年初一)==
饺子里“讨口彩”
2月1日是农历大年初一。大年初一吃饺子是很多地方的新春习俗,饺子形状像元宝,正月初一吃饺子取的是“招财进宝”之意。
包饺子放硬币,是很多地方“讨口彩”的习俗,吃到带硬币的饺子预示着新年获得财源广进的好运。
可是,硬币在流通中沾染了多种细菌,还存在老人和儿童误吞的风险。
建议在包饺子时,使用花生、糖果等代替硬币入馅,健康安全“讨口彩”。
==(大年初二)==
这天一起回娘家
2月2日是农历大年初二。初二回娘家,是历史悠久的岁时风俗。
正月初二这一天,出嫁的女儿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这天叫“迎婿日”。
女儿女婿回门要置办饼干、糖果等伴手礼,让岳父母分送四邻亲戚,彰显孝心。
今年,不少人继续选择“就地过年”,各家快递公司先后宣布春节不停运,儿女们可以通过快递年货为长辈寄送孝心。

==(大年初三)==
食物都需敬畏啊
2月3日是农历大年初三。古人以大年初三为“稻谷的生日”,有禁食米饭、祭祷祈丰年的习俗,以表达对稻谷的敬畏。
大米作为我国餐桌上最常见的主食之一,不吃它的这一天,其实还有其他选择。
民间有俗语: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盒子往家转。
盒子是一种薄皮的小馅饼,以韭菜、茴香、鸡蛋作馅,用饼铛烙制薄薄的圆形。
==(大年初四)==
祭祀祈福有新招
2月4日是农历正月初四。按照传统习俗,正月初四这天,人们会祭拜土地、祈求安居乐业。
作为古老的年俗之一,古人也习惯在这一天全家聚在一起吃折箩。
所谓折箩,就是把初一到初三的剩饭剩菜合在一起制作大杂烩,以示对食物的感恩与敬畏。
现代社会,物质已然变得更加丰富,人们更提倡适度烹饪,顿顿都吃新鲜饭菜,营养又健康。
==(大年初五)==
招财守财有门道
2月5日是农历正月初五。初五这天,民间曾有迎财神的风俗,也被称为“赶穷”。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到了正月初五开市。
这个习俗延续至今,一些地方的商超百货、银行网点、农贸市场等会选择在初五这一天开门营业。
人们对财富的向往从没改变,基金、股票、债券……新的一年,你会尝试如何充实你的“钱袋子”呢?
==(大年初六)==
清理房屋须趁早
2月6日是农历正月初六。过去人们为了“守财”,习惯把垃圾从除夕攒到初五,到正月初六这天集中清扫出屋子,迎接新的工作和生活。
在农村地区,也习惯在大年初六这天,将厕所里的粪便清理搬运到田间,正式开始春耕,此举古称“挹肥”。
现今,家家户户搬进新房,用上新式的卫浴设备,“挹肥”也逐渐退出年俗舞台。
不少人在初六这天早起后,会使用各种新型的“黑科技”产品打扫房间,比如扫地机器人。在此提醒大家,要根据家中的地面材质和家具布局,选购不同功能、尺寸的智能清洁家电。
欢迎在此分享,你的春节故事
分享你最难忘的,春节瞬间!
- 文章下方,评论区见 -